安徽教师面试教学设计万能模板-《跨越百年的美丽》由安徽教师考试网整理发布,欢迎关注安徽教师考试官方微信(公众号:jszycn),免费下载笔试、面试备考资料。
在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考试中,《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篇课文是梁衡的同名散文(发表于《英才》1994年第4期)的节选。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没有简单地只介绍居里夫人的科学成就,而是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为科学奉献的精神及美丽的人格,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埃、伦”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庄重、侵蚀、刚毅、执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美丽人格和伟大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美丽人格和伟大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3.读完课文,请同学们说说居里夫人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居里夫人是为人类科学奉献一生、淡泊名利的科学家。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美丽”为线索展开学习。
1.读完全文,画出文中所有“美丽”一词。文中一共有几个“美丽”呢?
明确:全文共6个“美丽”。
2.全文可以分为哪几层?
明确:1-2段:居里夫人及丈夫发现镭一百周年,重现他们作报告的场面。
3-5段: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发现镭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
6段:总结全文,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一句中居里夫人向世界宣告了一件什么事?这一段里,居里夫人的形象是怎样的“美丽”?
明确:“她的报告”宣布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存在。
“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是指“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面庞”“坚定而又略带淡泊的神情”“微微内陷的大眼睛”,也写出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巨大贡献。
2.自读第三自然段,这一段讲了什么事?
明确:居里夫人和丈夫皮埃尔提炼出0.1克镭的过程。
3.齐读第四自然段。
全班交流学习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回答问题。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1)“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为什么说“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居里夫人“美丽的生命”?
明确:“淡蓝色的荧光”是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发出的,也就是她的成就。这项成就的取得,是以居里夫人终日的烟熏火燎、身体的疲劳为代价获得的,因而融入了“美丽的生命”。这项成就的取得也是居里夫人坚持探寻“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因而融入了“不屈的信念”。这句话是对居里夫人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的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的赞颂。
(2)“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这一句中“可贵的性格与高原的追求”指什么?居里夫人“人生意义的发现”是什么呢?
明确:“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著的追求”。
“人生意义的发现”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3)“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这一句话中有四个“变成”,这四个“变成”是十分容易的吗?为什么?
明确:这种“变成”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四)回悟课文,感受美丽
请让我们带着对献身科学事业的这位伟大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五)小结作业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居里夫人发现美丽的镭的过程,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她再科学史上的成就。
2.作业: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对居里夫人的伟大品质进行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情感。同时,对居里夫人的生平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本文。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结合居里夫人的背景展开指导学习。
以上即为《安徽教师面试教学设计万能模板-《跨越百年的美丽》》全文,更多安徽教师考试动态和学习资料欢迎加入安徽教师考试交流QQ群251776608,并关注安徽教师考试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hjsks.com/(安徽教师考试网)